擦亮中关村改革创新“金名片”
擦亮中关村改革创新“金名片”
——“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座谈会综述
“随着各地政府给予的各种鼓励政策不断出台,在愈演愈烈的人才争夺战中,北京的优势正不断缩小。”在近日召开的“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线上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直言。
作为我国第一家国家级高新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成立30多年来,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是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
去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并提出,中国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为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作出新的贡献。
那么,如何当好先行先试改革的“试验田”?如何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近日,人民政协报社围绕“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召开了线上座谈会,相关领域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聚焦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特点和标准、形势与挑战以及国内外先进园区可供借鉴的发展经验进行了深入探讨。
-
“高端人才+耐心资本”集聚发展
人才聚起来,事业才能旺起来。在愈演愈烈的人才争夺战中,要想让中关村高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后劲更足,需要不断保持中关村创新人才高地的定位。
中关村原本就是中国少有的科教资源和人才资源富集区,拥有高等院校40多所,国家科研院所206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2个。“但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等创新聚集区已经形成‘你追我赶’的人才竞争态势。粤港澳大湾区出台有关境外人才15%税收优惠政策,海南自贸港、横琴合作区对境内外人才给予同等的大力度的15%税收优惠,还有不少地方政府给予人才各种财政奖励政策,北京留住人才的优势已不再明显。”贾康指出。
“要紧抓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张学修表示,中关村要推出更为系统、更有力度的改革举措,完善战略人才发现、培养和激励机制,特别要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和重点产业人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构建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相适应的人才体系。
“由于人才具有创新性、流动性、稀缺性,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对人才流动具有重大影响。”贾康认为,在税收优惠方面,应加大支持力度。建议境内和境外人才在京缴纳个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给予财政补贴。
-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还需要“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
与传统企业相比,科技型创新企业的成果转化环节复杂、周期长,更需要资金的巨大投入。因此,从出生那天起,就亟须资金的“喂养”。
中关村上市公司协会秘书长郭伟琼认为,未来要以前瞻视角、超常措施,积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坚持全球引才,尤其要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他建议,金融机构改革应从目前单纯基于资产的信用,逐步纳入基于研发投入和成果的信用。对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上市公司,由政府出面提供增信担保,通过政府支持的再担保公司对担保增信,支持受困的优质民营上市公司。
-
“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协同发力
中关村发展建设应坚持高端引领、使命导向的原则,强化国家战略使命担当,瞄准国际前沿,在加强基础研究、培育世界级科技企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等方面形成引领态势。
“中关村要在优势领域努力成为全球创新领导者,积极抢占全球科技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从“有为政府”的角度来看,要在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的作用,尤其要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的研究中心,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抓好。
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创新,往往是涉及面广、要求高、难度大的系统工程。使这些系统工程取得最优成效,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十分关键,政府与市场“两只手”需有机结合起来。
在有效市场方面,张立群提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建立健全全国性技术交易市场,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与交易机制,推动各地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在这些领域都要大胆试、大胆闯,作出中关村的首创贡献。”张立群说。
“先行先试”是中关村的核心要义和最大政策。北京市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表示:“可以说,没有哪个科技园区像中关村具备这样的先发优势,也没有哪个园区像中关村这样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
“中关村确实有很多创新的政策环境,但政策的力度还应更大一些,宽容度、包容性也需进一步提高。”李志起认为,近年来,房租、员工成本水涨船高,特别在疫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直接削弱了企业竞争力。
他呼吁,要给这些企业“松绑”。“尤其在起步阶段,创新型企业应得到更多阳光雨露般的普惠支持。保住了火种,未来才会有参天大树的收获。”
作为科技创新链上的重要一环,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李志起认为,目前我国在此方面还存在短板。
“最近我们在昌平区调研发现,现有41所高等院校的成果转化对企业推动作用并没有那么明显。这说明高校和企业的需求在成果转化上存在断裂。”李志起解释说,“其实在校企之间,需要大量的科技服务中介作为桥梁,而目前我国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中,懂行的、专业的还是太少,亟须弥补这个短板。”
-
“他山之玉+国际视野”比较对标
在打造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过程中,必须把中关村放在全国以及全球创新变革中作比较、去对标。
粤港澳大湾区是当代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代表性区域之一。也正因此,本次座谈会特别邀请到了两位来自香港的全国政协委员一同线上分享、介绍经验。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至今已满3年。3年多来,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区域内互联互通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金融发展协会主席魏明德曾多次就大湾区的建设发展进行调研。他认为,大湾区的突出优势是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加速了大湾区内人员、货物、资金、信息等要素便捷、高效流动。
张学修对此深表认同。他认为,大湾区打造了一个集合创新思想、资源和人才的供应链,这种区域合作协同经验对中关村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张学修提出,中关村与大湾区在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技术链等方面具有高度互补性,双方如能持续开展交流对接、协同创新,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更好服务两地高质量发展。
-
知识产权保护也是这两位委员关注的焦点。
“知识产权的强力保护和公开透明的法律体系,是世界领先创新生态的内部基本条件,也是加快创新成果转换运用的外部必要条件。”张学修提到,以创新成果为内核的知识产权对企业至关重要,是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进而形成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性战略资源,“没有法律保护,企业的自主研发将成为空谈”。
此外,委员专家们还着重提出,世界领先的科创园区是不能关起门来自己搞的。要把眼光进一步投向海外,在海外人才引进、企业合作、资金导入方面下大功夫。
(完)
文章转自:人民政协报